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2月15日)

【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正在发生的革命”(下) 步虚 《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美) 约翰·H·霍兰/著 上海实际出版集团   1984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市,多名物理学、经济学、理论生物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聚集在一起,成立了旨在以复杂性为研究对象的圣菲研究所。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研究所发起人之一盖尔曼在《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一书中,对圣菲研究所的宗旨有这样的表述:现代科学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沿着阶梯从基本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到复杂系统领域,探索兼具简单性与复杂性、规律性与随机性、有序与无序的混合性事件。 有人因为复杂性理论研究复杂系统的问题,就认为它还是属于系统论范畴的一种方法。盖尔曼则认为,贝塔朗菲在20世纪4 0年代提出的系统论思想从批判还原论出发,主张越是功能强的系统必须越有序,提出系统通过“中心化”而形成一个“愈来愈统一”的“个体”,因而过分强调了整体性原则,以致忽略了系统构成要素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讲,贝塔朗菲式的系统只是一种简单系统,复杂性观在它的视域内对经典系统论加以改造才达致复杂系统论。而圣菲研究所主张的复杂性理论把被经典科学的简化理性所排除的多样性、无序性、个体性因素引进科学的视野,借以研究能动系统的复杂的自组织问题。与此相关联,圣菲研究高度重视“混沌的边缘”这一原理,强调“复杂适应系统在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运作得最好”。 所谓“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是由一些多元的或多主体组成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大量具有主动性的个体积极地相互竞争和合作,在没有中央指挥的情况下,通过彼此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而形成具有整体性的有序状态。基于这样的思路,圣菲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是“多主体建模”,“非中心化思维”,由于它主要是从个体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所以又被称为“基于个体的思维范式”。 因此,圣菲研究所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复杂适应系统,其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复杂适应系统的复杂性起源于其中的主体的适应性,正是这些主体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复杂适应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适应性,系统中的主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各低层个体通过相互的作用、交流,可以在上一层次,在整体层次上涌现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复杂的行为,如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聚合的形成,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属于复杂适应性系统的萌芽时期,各种进化、适应性复杂系统层出不穷。1994年,约翰·H·霍兰出版了《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Hidden order, how adaptation builds complexity),为这些研究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总结。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作者几十年关于主体系统如何演化、适应、凝聚、竞争、合作,以及与此同时如何创造极大的多样性和新颖性等深刻思想的结晶。作为遗传算法和“回声”模型的创始人,霍兰清晰展示了复杂适应系统(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的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质,为经济学、生态学、生物演化和思维研究等领域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宝贵意见。“所有试图理解现在称作“复杂性”之大综合的人们,将长期把它作为指路灯塔。” 就全球范围的复杂性研究而言,圣菲研究所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是一个以圣菲为平台的流动的研究集体,吸引了全世界学者的参与;另外,它是一个复杂性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地,为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交流、融合、升华的平台。在许多人的认识中,圣菲研究所作为“群体智慧”空间,本身就是科学前沿涌现出的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它被誉为世界复杂性研究的中枢,对全球范围内的复杂性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曾预言道,“21世纪将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在今天看来,作为当代科学巨流中的一大浪潮,复杂性研究的势头在世界不同的地区有起有伏。但可以肯定的是,复杂性思维和方法是为弥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科学理论和方法的不足而产生的,是对以静态和简化的研究方式为特征的经典科学的超越或深化,其革命性的影响力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2020-02-09)   【星光如许】 我在春天的芬芳里等你从武汉平安归来 许星 ◎中国最美的脸 消毒,扎针输液;抢救,观测记录。一个手势就是一次生死的博弈,一个眼神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 忘记了清冷的街道,咳嗽的江城和阴霾密布的天空;忘记了千里之外家中年迈的老人,痴痴守望和牵挂的孩子;忘记了燕尔新婚的快乐约定;忘记了所有与病痛无关的人和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早日把魔兽赶出身体的黑夜,还英雄城市一个强健的体魄。 说什么岁月静好,都只是一群执着的8090甚至00后孩子,换了一身天使的衣裳,在一片春风的阴影里忘我地与新型冠状病毒抗争和一路逆行,与英雄城市的英雄人民一起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用她们天使的翅膀,挺住武汉,为中国加油! 在摘掉口罩的那一瞬间,那些额头、鼻子、脸颊上深深的勒痕,让我揪心的疼痛和泪奔。在我和世人的眼里,白衣天使们这一张张最美的脸,就是战胜无情病魔的中国形象…… ◎一位丈夫的承诺 “老婆,你平安回来,以后的家务我全包了”。这是一个四川医生出征武汉前丈夫对她的承诺。 女人的心里比春天还温暖,她紧拥着丈夫,轻轻拍打着他的背,“没事,你放心。在家里好好照顾父母和孩子,少出门,出门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女人的眼圈红红的。丈夫的眼圈红红的。一起前行的男人和女人们眼圈都是红红的。期待和祝福在胸中流淌。 汽车已经启动,喇叭的鸣叫声如擂响的战鼓。“我该出发了”,她不忍地松开了丈夫紧紧拉住的手。“你安心去吧,武汉是个英雄城市,一定要把英雄的病治好。屋里有我,千万不要分神牵挂”。丈夫一点一点地松开了老婆的手,他强忍着泪花朝着南行的车队,一个劲地招手再招手…… ◎加油妈妈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你说你今年春节一定回来,回来陪我去人民公园,坐碰碰车、看动物世界,或者一家人围坐在烤火炉旁看鼠年春晚、做水果沙拉,给我讲长江、黄鹤楼和大武汉所有英雄的那些事。但我又失望了,妈妈,你不知道三天的守望其实远比这三年都漫长,黄昏的尽头只留下冷冷的站台和我孤独的影子,以及被我揣皱的大红奖状和这学期四个满分的优秀成绩。 我知道妈妈不是骗我。新闻里说,武汉肺部感染,英雄病得不轻,妈妈是江城的医生,全国的叔叔阿姨都去了,妈妈能离开自己的病人吗!在新闻里,我分不清那些戴着护目镜、口罩、穿着笨重防护服的叔叔阿姨,哪个是妈妈,但在我眼里哪个都像妈妈。正月初七,妈妈第一次给我打电话了,像一缕春风透过短短的视频,妈妈兴奋地说:“孩子, 妈妈又挽救了一个英雄的生命”。妈妈天使般的微笑既陌生又熟悉,两滴痛并快乐的眼泪,在妈妈眼眶里中国红一样美丽! 妈妈,过完大年我就11岁我长大了,我也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所以请妈妈放心,我会好好读书,长大了也去当医生,象妈妈一样守护好所有的病人和亲人。妈妈,我还想到大山深处去,做一名真正的奥特曼,把那些敢吃蝙蝠和满身细菌魔兽的入侵者通通放倒在山门之外。妈妈,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明年的今天妈妈一定不要再次误了回家的班期…… 妈妈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素口素心】 趣话食堂 李愫生 著名作家叶延滨曾经说过,食堂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有庞大的食堂阶层。虽然社会构成里,有各种各样的单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好的食堂。除了学校,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必然是政府、事业机构,或者大型企业。听到某人说起单位食堂,别人必然会羡慕,因为那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 食堂里有形形色色的故事,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会间接讨论工作,会谈一些八卦,也会传一些小道消息,也会赞几句今天的菜品或骂几句娘。在学校时,大学的食堂是绝对不能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相比的;工作多年,也吃过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食堂,还是河南电视台的食堂最为窗明几净、菜品更人性与科学。 那天中午和电视台的朋友去食堂去得有点早,才11:20。食堂的师傅按部就班地忙碌,餐厅里窗明几净,明黄色的桌椅排列整齐,暂时空无一人,让人疑似走错了地方。但后厨传来的阵阵香气,和餐厅一角摆放的洁净明亮的餐具,却告诉你没有走错。 食堂的师傅一大早就开始准备菜品、汤料、主食,还要注意每天菜品的不同,他们会提前把一周的菜谱挂在单位局域网上,也会在食堂大厅的告示栏张贴,便于职工自行搭配营养餐。他们经营的是一日三餐,早、中、晚,河南电视台的职工很多,为了方便他们的工作,食堂还设立了外卖部,他们可以选购成品或半成品,直接带回家。食堂的师傅们也很辛苦,常年无休,只要电视台里还有人在上班,哪怕是一人,他们也得值班在岗。 食堂是刷卡消费,但仅限于电视台里的正式员工。河南电视台人太多了,仅正式员工就3000多人,还不包括那些栏目聘的工作人员。电视台会把每月的餐补费,每月按时打到正式员工的就餐卡上,员工是凭卡消费。没有这张就餐卡,你是无法在食堂消费的,即使你想抱怨食堂的菜品,也没有机会。 食堂的菜品定价,很低,依荤素不同,都是3元、4元、5元或8元,比外面的饭店(即使是小店)便宜了一半还多。这也是电视台里的福利吧。拿起餐盘,走进选餐区,可以在相应的窗口排队,按需索取。在餐厅的一角,有每天免费供应的汤粥,每次品种不同。 到中午12:00时,人流增多,是就餐的高峰。虽然食堂的师傅们接受过营养与健康、科学膳食等方面的培训,但众口难调,限于菜品成本和定价的原因,还是会有很多员工会抱怨食物不够美味。食堂的师傅,也是愁眉不展,只能尽力改善。好在食堂经营多年,从未出现过食物中毒等卫生不良事件。食堂的师傅特别注意食品的源头和制作工序,如果出了问题,可以追溯到责任到人。 时间久了,有人不想每天都去食堂,电视台旁边的餐厅也比较多,可以轮换着吃,不过还是食堂的饭菜吃着最干净、舒服。食堂体现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予以个人以安全。你知道,在今天食品安全有多重要。一个廉价、美味、安全的食堂,几乎是每一个上班族的梦想;但再好的食堂,总是有吃腻的那一天。 食堂也是一座围城,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本质上,它是关于安全与自由的隐喻。   … Continue reading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2月15日)